博鰲亞洲論壇將于今年3月底舉辦年會******
記者從博鰲亞洲論壇官網獲悉,1月11日,博鰲亞洲論壇在北京召開2023年新聞發布會,論壇秘書長李保東介紹了論壇今年年會情況以及其他重要活動安排。
李保東表示,論壇按慣例將于今年春季,初步考慮在3月底,在海南博鰲舉辦2023年年會,邀請包括東道國中國在內的各國領導人、政府官員、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和媒體人士出席會議,共商疫后亞洲與全球發展大計。年會具體日期將在確定后盡早公布。當前新冠疫情仍在持續,但在國際社會共同努力下,世界有望盡快走出疫情陰霾。論壇2023年年會將在做好疫情防護的同時,以線下方式舉行。今年年會計劃設置“發展與普惠”“治理與安全”“區域與全球”“當下與未來”四個板塊議題,旨在更好地推動各方理性探討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短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從而促進國際合作,凝聚發展共識。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記者 張偉克)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 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豐厚滋養****** 作者:陳祥?。ǜ=ㄊ×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陳榮文(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边@一重要論述,為我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淵源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敝腥A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也一定會在社會治理觀中得以體現,并通過成文或不成文的規范形式予以表達,用以規范秩序,成風化俗,引領風尚。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治觀念、法治原則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豐富啟迪。比如,“法”須“道”統的“道”“法”關系論,為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這一首要原則,明確全面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提供了有益啟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價值取向提供了歷史借鑒;“觀俗立法”的法治經驗,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明確法治道路應當建立在自己的國情基礎上提供了歷史智慧;“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的治國方略,為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啟示;“法與時轉”“治與世宜”的社會治理觀,為健全和完善適應實踐發展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供了理念啟迪;“法立,有犯而必施”和“難于法之必行”的治理經驗,為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供了歷史依據;“得其法”與“得其人”并重,“人法兼資,而天下之治成”的法治實施思想,為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積蓄全面依法治國重要力量提供了思想基礎;“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等正反兩方面的強調,為堅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貢獻了治理智慧;“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的治吏思想,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找到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提供了法律文化淵源。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中的許多思想精華,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全面依法治國理論支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取得歷史性成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古以來,我國形成了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系,積淀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對我們先人所留下的豐富的法制思想、深厚的法律文化,我們不能妄自菲薄、數典忘祖,而應該挖掘和傳承其中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法治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高度重視、積極倡導,而且為我們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樹立了光輝典范。在指導推動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引用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經典名句來揭示法治建設的歷史底蘊、民族特色和文化血脈。比如,他用“法者,國之權衡也,時之準繩也”“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來宣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國策;用“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來闡釋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的重要意義;用“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來揭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反映人民意志、體現人民利益的法治理念的重要性;用“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來強調法治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法律的實施,在于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進法律正確實施,把“紙上的法律”變為“行動中的法律”,等等。這些精彩用典,生動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之間的淵源關系,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鮮活的當代價值。習近平法治思想就是在融通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黨領導人民進行法治探索成功實踐、人類法治文明的思想精華的基礎上形成的,成為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充分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豐潤和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豐厚滋養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法治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法治領域的重要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為我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融通結合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定法律文化自信,賡續法律文化精神血脈,弘揚法律文化民族品格,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結合新時代偉大變革、偉大實踐、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為更好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供有益歷史經驗和法治智慧啟迪。 加強基礎性整理工作,全面系統地梳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起源、發展、流變、實踐,對不同時代不同流派的法律思想、法律理念兼收并蓄,理順傳統法律文化的發展脈絡,提煉出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一脈相承的內在精神,整理好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豐富表達,凝練形成中華民族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文化、法律精神的獨特標識。 全面系統地對律、令、格、式等成文法源進行收集、整理與分析,對判詞、契約、民俗、家規家訓、族規族訓等司法守法行為規訓中的優秀法律文化因子進行挖掘、梳理與拓展,加強對法律文化典籍、文物和歷史遺跡的保護和整理,讓書寫在古籍里、蘊藏在文物中、凝結于遺跡處的優秀法律文化彰顯出來、鮮活起來、傳承下去。 研究總結中華傳統文化之“道統”與古代中國“禮樂政刑”之“治統”的關系,確立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禮法”之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總結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對中國古代法制的引領機制,研究總結中國古代法制的整體架構、核心內容、內在邏輯、實施效果,研究總結其成敗與得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在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研究、闡釋、宣傳上下功夫,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通結合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化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當代法律理念和先進法律意識。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學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讓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永續源頭活水,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12日?06版) 一分快3地圖 |